2015年6月1日 星期一

01、交換生:來去社會學─ 論社會系交換現況

來去社會學─
論社會系交換現況

◎黃士玨






    近年來學校為了推廣國際間的交流,交換學生、訪問學生、暑期課程等計畫如火如荼地推動。記得B02屆剛進社會系的新生說明會時,系主任柯志哲教授曾提到,社會系的學生,不知為何參與校級、院級交換出國的人數比較少,但系上仍是有相當的資源,鼓勵大家踏上國際舞台,與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交流,也踏出舒適圈挑戰自我。但事實上,有許多人若沒有出國交換的動機,其實會對於現有的管道感到陌生。而這篇文章,主要介紹身為社會系學生, 有哪些管道可以出國交流,還有各自的優缺點之初步分析。


交換學生制度


    目前最大規模的交換制度是由學務處國際事務處主導的「校/院級交換學生」制度,提供學生出國半年到一年的留學機會,藉由雙方學校篩選學生素質,在簽約學校之間交換相當的名額人數,促進交流。想要體驗出國半年至一年的讀書經驗,只要繳交本校的學費跟負擔國外的生活費,即可以修習國外的課程。唯簽約的各校會開出條件:錄取的學生所屬學院來源、語言能力的要求、學習計畫的安排、GPA成績排序,學生照自己想要交換的學校準備必要條件。
想要交換的大宗還是以這管道出國,而且校級交換跟院級交換都可以申請,之後擇一錄取(不得重複),機會充足。2014/15學年度校級與院級申請通過人數達595人,其中社會系學生占2名。


訪問學生制度


    訪問學生制度與交換學生制度類似,甚至比交換學生更具彈性,不限定跟台大簽約的學校,只要該校有開名額皆可申請。只不過除了負擔本校的學雜費,還得給付申請的外國學校訪問學生費用。

人文社會科學優秀人才跨國培育計畫


    教育部為了培育人文社會科學基礎研究人才,全計畫每年有十多位名額,在嚴格的資料審查與推薦函篩選之後,若通過初審之後,還得進入複試,通過才能接受講習訓練。講習訓練修畢而且成績合格者,得以分發至指定的大學;因為指定大學都是歐美一流的學院,而該計畫是為了培育研究人才,人文社會科學相關學科背景都可以申請,在申請時還得備有研究計畫,以便出國時接受訓練而且能夠做研究,門檻算是諸多選擇內最高的,學習的資源也是相較豐富的。


東亞青年社會學者論壇交流


    每年八月,由台灣大學、日本京都大學、南韓首爾大學社會系輪流主辦工作坊,每校都由教授領軍,派出約十位學生(大學部居多)發表獨立研究,並且交流東亞社會學界的狀況。兩個禮拜的交流,除了會發表學術成果之外,還有相關田野或博物館參訪,以介紹該國的文化。這短時間的學術工作坊,會由系上老師挑選有興趣參與獨立做研究的人,是個磨練大學間所學的好機會。



每年人數
時間
修學分
補助
申請機會
交換學生
全校數百名
半年~一年
有獎學金
訪問學生
無限制
半年~一年
無獎學金
更多
人才培育計畫
至多20幾名
一年
有獎學金
需要競爭
論壇交流
約10名
兩週
參與補助
需要挑選


小記:社會系學生到底為什麼比較「不踏出國」?


    從統計數據來看,社科院中社會系與社工系交換出國人數差不多,最多一屆不超過五名,相較之下政治系與經濟系動輒三四十名,占社科院主要的名額,在此柯主任曾表示希望大家多接觸國際舞台,我們也訪問了蘇國賢教授,詢問為何社會系學生較少交換出國。


   蘇國賢教授表示可能在經濟因素上,學生需要負擔出國生活費,至少還要負擔二三十萬,因此就篩選掉「沒辦法負擔出國費用」的學生,加上英文(或其他)語言門檻,系上課程較少注重這塊,光是這些就足以逼退許多學生。還有,系上對於生涯規劃並非如其他系有高比例強烈的野心,有些人為了去美國讀管理碩士,會提早先交換去適應環境,系上同學較少人有這種野心。當然有些同學較晚才準備,大五才出國,教授表示,如果為了出國而延畢,又不是拿多的學位,這樣還滿浪費時間的。倒不如準備好申請國外的研究所,省下交換出國的錢,也是一種可能。

    系上除了教授所說的可能因素之外,也能感受到一些社會系學生「更重視鄉土」,不會如管理學院所流行的——一窩蜂出國交換,拓展國際交流經驗——而是先理解自己生長的土地,才放眼國際;因此有許多同學花費寒暑假、學期間參與各地NGO組織的實習,或到鄉下一起耕作,感受生產農作物靠天吃飯,與土地緊密連結的真實感。走上國際舞台之外,社會系看似更流行的「深耕在地」。一方面,社會系四年的訓練不若管理學院強調國際交流以及英文訓練,教學內容也重視在地脈絡地關懷本土,因此,出國流行的程度大致可知一二。透過這一次的整理,希望能給系上有興趣交換出國的同學理解出國管道的機會。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